11月30日,2025上海马拉松开跑在即,作为中国唯一雅培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上马近年来持续深耕,精细化打造竞赛组织与跑者服务的每个细节。赛前上海的跑步氛围也持续升温——随处可见跑步主题的广告招贴,还有清晨傍晚训练的跑者。
跑步和城市间的关系本就密切。马拉松的赛道设置会串联起城市地标,日常的跑道驿站等基建配套代表了城市对运动健康的重视程度,近几年还有不少公共项目以跑步作为方法探索城市街区。
11月上旬,我参与了2025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奔跑吧量仔”的活动,从海关大楼出发,以跑步的方式打卡沿途六个点位,最终抵达复兴岛主展区。本期回顾,我想结合这次体验聊聊奔跑与城市。
(本期主持:王越洲)
近期回顾
2025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奔跑吧量仔”活动,主办方邀请参与者用奔跑的方式(当然也可以用走或者公共交通),打卡沿途的六个点位(包括本届SUSAS黄浦分展场海关大楼、虹口分展场雷士德工学院、复兴岛主展场和往届SUSAS展场杨浦滨江),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终点复兴岛。每个点位都有纪念手环,全部打卡后可以获得一份进入海关大楼的凭证。经主办方统计,活动日下午几乎所有参与者都通过各种方式,包括跑步、自行车、电动车,还有一家三口推着婴儿车等,完成了打卡任务,顺利抵达终点。

奔跑吧量仔活动实录。织城网络 供图
对于我——过去常以漫步方式探索城市、近半年重新学习跑步的人来说,用奔跑的方式重新认识城市里的风景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从外滩启程,穿过苏州河,途经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地标,最终到达复兴岛,跑步的速率串联起了更多的社区和地标。
跑步能更直观地感受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比如这次经过的黄浦江滨江沿线,明显感受到后半程杨浦段的导视系统、跑道设置以及补水设施等配套更加完备。跑步也带来最大限度打开各类身体感官、接收外界信息的过程。途经路段的气味、温湿度、路面与坡度的变化等,都会被身体敏感地捕捉。奔跑,是一种和城市的深度对话。

奔跑吧量仔活动路线。织城网络 供图
来自城市研究、文化策展与空间运营机构织城网络的张琪是本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人,她也是一位马拉松跑者。在她看来,相比常见的,规定线路、时间和配速要求的跑团活动,“奔跑吧量仔”这样在一定规则框架之内更加开源的跑步活动对于各类型的参与者更加友好——专业跑者可在自己的配速要求下完成打卡,跑步爱好者可以根据体感分段参与,一般爱好者也能借助自己擅长的移动方式和家人、朋友参与其中,甚至在条件完备的情况下,活动也可以迭代成不限制参与时间,只要完成相应任务即可获得奖励的异步形式进行,就像日本熊野古道每完成一段即可盖章那样。异步完成需要一定的契约精神,但也能让更多人享受到奔跑在城市和风景里的乐趣。
进阶和专业的跑者通常会积极参加城市马拉松或越野跑这类项目。张琪认为,“参加一所城市的赛事比如半程马拉松或全程马拉松,不仅是一次体能挑战,更是一种深入当地文化和社群的方式。”她曾经参与过京都马拉松,赛道串联起金阁寺、银阁寺、京都大学、平安神宫等地标,是少数能在世界文化遗产环绕中奔跑的赛事。让她更难忘的是路边观众的热情,人们自发站上街头,为陌生的跑者加油、举牌、递水,甚至用乐器与欢呼制造节日般的氛围。京都马拉松沿途设有13个由本地高校、社团与表演团体组成的“应援站”,共有约40支队伍参与,通过和太鼓、吹奏乐、舞蹈等丰富的街头表演为选手加油打气,让跑者在奔跑中穿越一场流动的音乐节。此外,赛事在嵐山(约5公里)和鸭川河岸(约29公里)特别设置了“High-Five Zone”,志愿者和观众戴上官方定制手套,与跑者热情击掌,为后程提供精神鼓励与互动温暖。这些细腻而富有仪式感的应援环节,不仅为跑者提供能量补给,更让他们在奔跑中沉浸于京都的节奏与风景,成为一场身心皆满的文化体验。在奔跑和欢呼中,跑者仿佛成为这座城市的“临时市民”,用最朴素而热血的方式,参与并共享了这座城市的一天。
马拉松等路跑比赛赛道的设置,也和城市空间的发展和更新同频。以上海马拉松为例,1996年首届“上马”,在浦东开发开放的背景下,以人民广场为起点,终点是东方明珠电视塔,赛道主要位于道路更为开阔的浦东地区。1997年第二届“上马”改起点为外滩,但仍从南浦大桥过江至终点浦东中央公园(如今为上海的跑步圣地世纪公园)。不知道有多少本届上马的参赛选手有过在南浦大桥绕圈上坡的跑步体验?
21世纪初,上马的赛道曾一度深入闵行,想必也和当时闵行的新一轮开发有关。2001年的上马赛道由外滩陈毅广场出发,经南京东路、南京西路,一路到虹许路和虹梅路一带,最终经龙吴路、中山南二路到达上海体育场火炬台——整条赛道穿越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地标。2005年,上马线路再次做出较大调整,原先的终点上海体育场换为新建的闵行体育中心。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上马赛道亦带有浓郁的世博色彩。比赛从南京东路世纪广场鸣枪发令,终点设在东方体育中心,除了经过浦东世博园区,赛道还首次穿越复兴东路隧道——在1996、1997和2010年都参与了上马的跑者,收获了桥上水底跑步穿越黄浦江的独特体验。
2010年上马赛道路线。图片来自网络
时至今日,跑步也越来越和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上海不仅有世纪公园、苗江路、隆德路、卢湾体育场、源深体育场等各类型的跑步圣地,也慢慢孕育出和跑步相关的基础设施和复合空间。比如被众多跑友啧啧称道的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既能存包换衣又能冲淋沐浴,成为不少跑者滨江跑步的起终点。

世纪公园跑道的跑者
上海人气跑团DarkRunners最近也在苏州河畔南苏州路开设了一家跑步文化空间All By Runners。主理人坦言,看中此地是因为户外有近200平米的广场可供跑者在运动前后安全热身和拉伸,台阶和门口斜坡也便于跑团合影。空间内尽可能压缩商品零售占比,让跑者能舒适自在地停留和补给。

All By Runners空间一角
这不禁让我想到位于香港上环的The Station。这是一家服务跑者的咖啡馆——可以存包、补充水分,墙上挂满了各地马拉松和越野跑的号码簿,店里还会播放各种跑步比赛的录像。跑者们进进出出,补给、闲聊、研究装备,一杯咖啡下肚,恢复一下,然后再继续训练。与跑步相关的品牌也会经常在此地举行例跑、展览、分享会等社群活动。

The Station外景和当日正在进行的品牌快闪展览和例跑
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和苏州河畔开设看似商业模式没有那么清晰的跑者空间,我想这绝不是空间运营者的头脑发热。如果说马拉松赛事是一种瞬时点燃城市空间的嘉年华,那么这些跑者公共空间提供的是更日常的内容和服务供给。就像张琪在《用奔跑重新认识城市》一文中所说,城市路跑和马拉松赛事不仅可以作为城市经济新引擎和公共空间复兴的方式,它也更日常地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连接人、城市与未来的方式。那么,对于跑步气氛愈加浓郁的上海,相信运动和城市公共空间也会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文/王越洲 城市观察者、城记播客制作人。回顾部分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为作者拍摄)
本周主题推荐
播客|上海EP03:梧桐区 跑进上海的甜

一档为“边跑边听”而设计的播客,用声音为跑者导航,让故事与脚步同频。体育媒体人刘易非与美食作家田螺姑娘从静安寺广场出发,途经南京西路、淮海中路、复兴西路、华山路,最后回到静安寺附近,用“7分配”浅尝上海的有滋有味。
播客|去不同的城市,体验不一样的马拉松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一线城市的盛大赛事,到小农村里的乡村小比赛。抛开对于成绩的追求,去一个陌生地方跑马拉松,更是为了体验当地的特色,无论是地理上的,还是人文上的。以跑步的方式去旅行,去感受。不同的马拉松,气质各有不同,体验也是千差万别。
活动推荐
上海活动|走出书斋:城市中好的人文公共生活是什么样的?

详情请关注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姜庆共带你寻找:华丰字模与上海人的集体视觉记忆

时间:2025年11月30日(周日)14:00-16:00;地点:上海杨浦区文化艺术中心; 详情请关注 上美好读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城市书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详情请关注 百新书局微信公众号
上海分享会|破除障碍:体育空间的无障碍实践分享会

详情请关注 英国驻上海总领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活动|“A Letter:夏慕蓉个展”:让我们一起聊聊“信”

详情请关注 上海上生新所 茑屋书店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在街上中山路档案切片

详情请关注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上海展览|走!喫咖啡去——咖啡文化特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上海影展|绝美之城意大利经典电影展

详情请关注 上海电影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深圳展览|“丝绸之路相”数字艺术特展

详情请关注 深圳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如果您想联系我们,请发邮件至dongyl@thepaper.cn)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